紐時專欄作家陶布(Amanda Taub)在時事分析文章寫道,威權領袖看似大權在握,實則依賴強大的菁英利益集團維繫政權。
延伸閱讀 緯創宣布中國泰州廠停工,坦承未達經濟規模連年虧損,決議結束營業 緯創子公司晶傑達新廠動土,以台灣為全球營運軸心,斥資百億搶攻電動車車載面板市場 傳印度塔塔集團收購緯創當地iPhone組裝廠,蘋果供應鏈加速移出中國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緯創於26日指出,將斥資新台幣9.99億元,參與IC設計廠世芯-KY私募案,共將取得690張、約0.94%之持股,取得或處分有價證券標的公司每股淨值為189.29元,佔公司總資產比例達0.34%,佔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之比例是1.27%。
緯創第一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2120 億元,營業淨利為 47.23億元,稅前淨利為26.27億元,稅後淨利為1.74億元,每股盈餘為新台幣0.06元,而未來緯創如何在人工智慧領域邁進令人期待。事實上,智齡科技成立至今不到五年,已是台灣智慧長照龍頭。目前他們提供客戶全方位的「產品組裝」服務,包括接單後生產(BTO)及接單後組裝(CTO)等不同的生產型態,積極部署車用和高效能伺服器等領域。近來全球受到生成式人工智慧(AI)帶動,資訊及通訊產品主要供應商緯創(Wistron),自年初起漲至6月底,股價漲勢驚人,如今緯創再宣布,將參與IC設計廠世芯-KY私募案,共將取得690張、約0.94%之持股,看好AI及車用等相關應用。緯創資通董事長林憲銘表示,進行數位轉型以及不斷提升AI技術能力,以增強ESG相關能力。
還有,全台最大智慧照護科技公司智齡科技,目前市場佔有率逾30%,在他們的pre-B輪募資也能看到緯創的身影,此外還包含嘉新水泥、達盈管顧、彰能資本及媒體巨擘聯合報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「溫暖」是所有安寧照護團隊成員必備特質,成為裂縫中的陽光,讓家屬、病人用最美的姿態說再見。
因此那時讓阿公在家安寧善終,是家族共識,所有人都希望珍惜最後光陰,陪伴阿公。黃明慈說,臨終前阿公出現譫妄,一直說看到鬼。黃明慈轉述阿嬤的女兒,說有一天她牽著媽媽的手,因為醫院探視有人數和時間的限制,大概是思念的人都不能來,媽媽心情低落,突然將手抽掉,拒絕旁人。其中有個雙親離異的家庭,安寧個案本身是爸爸,也是確診者,個案的大兒子特地回家陪在爸爸身邊走完最後時光,不斷透過電話聯繫醫護學習照顧方法,一直同住的小兒子則替爸爸急奔醫院拿藥,甚至一度心力交瘁到與醫療團隊起口角,都無法緩解爸爸的疼痛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新聞來源 最美的再見1 / 疫情中臨終安寧 來不及好好說再見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最美的再見2:病榻旁為病患實現團圓夢,安寧照護也接住家屬需求 最美的再見3:在家人陪伴下告別人世,居家安寧照護許多細節處要用心 最美的再見4:厝邊醫師聯手後援醫院完善照護網,共創回家安寧港灣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在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情期間,許多臥病長輩被救護車載走,臨終時只有醫護陪伴,徒留家屬悲痛淡水馬偕醫院護理師李依芸有17年居家安寧服務經驗說,在疫情中面對居家安寧的病患,「我也可以說送醫院,但就是想為他們多做一點事」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黃明慈說,臨終前阿公出現譫妄,一直說看到鬼。
黃明慈轉述阿嬤的女兒,說有一天她牽著媽媽的手,因為醫院探視有人數和時間的限制,大概是思念的人都不能來,媽媽心情低落,突然將手抽掉,拒絕旁人。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,106至111年安寧療護服務人數從大約4萬3000人持續增加到6萬7000餘人,使用居家安寧人數成長特別顯著,在宅服務對象從106年的9051人增加到111年的1萬3274人。在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情期間,許多臥病長輩被救護車載走,臨終時只有醫護陪伴,徒留家屬悲痛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黃明慈投入台北榮民總醫院居家安寧緩和團隊不久,就遇到了COVID-19百年大疫,尤其去(2022)年每天新增上萬例確診、數百人死亡的社區大流行期間,長者獨自在安寧病房等待走向生命終點的畫面,至今刻印在腦海裡。「溫暖」是所有安寧照護團隊成員必備特質,成為裂縫中的陽光,讓家屬、病人用最美的姿態說再見。
在得知阿公是沒有受洗過的基督教徒後,透過受洗的宗教力量,阿公安心過世,這份圓滿成了一家人救贖。因此那時讓阿公在家安寧善終,是家族共識,所有人都希望珍惜最後光陰,陪伴阿公。
她說,疫情期間,淡水馬偕居家安寧個案從3成5大幅增加到6成,護理師就是拉著病家的手一起走向最後,避免不必要檢查、急救,違背善終的意願。新聞來源 最美的再見1 / 疫情中臨終安寧 來不及好好說再見(中央社) 延伸閱讀 最美的再見2:病榻旁為病患實現團圓夢,安寧照護也接住家屬需求 最美的再見3:在家人陪伴下告別人世,居家安寧照護許多細節處要用心 最美的再見4:厝邊醫師聯手後援醫院完善照護網,共創回家安寧港灣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其中有個雙親離異的家庭,安寧個案本身是爸爸,也是確診者,個案的大兒子特地回家陪在爸爸身邊走完最後時光,不斷透過電話聯繫醫護學習照顧方法,一直同住的小兒子則替爸爸急奔醫院拿藥,甚至一度心力交瘁到與醫療團隊起口角,都無法緩解爸爸的疼痛。阿嬤孤單離開,是全家人共同傷痛。照顧壓力排山倒海,讓兩個兒子幾乎喘不過去,在幾乎滅頂之際,有個勇敢的護理師志願出勤訪視,穿載口罩、護目鏡、手套、防護衣等全副裝備,走進受疼痛折磨的確診安寧病家。陳沂汝說,居家安寧是一種不一樣的學習,疫情期間訓練與過去不同,雖然感染管控規定成了重點,但融入患者家庭的原則不變,要成為家族一分子,成為病人、這個家的生命故事一部分。
也有安寧個案在家確診,勇敢的醫護前來,紓解病人疾病末期的疼痛。黃明慈至今清楚記得,大兒子曾經激動地告訴過她,那天看到居家護理師踏進家門那一刻,「我覺得我們得救了。
過去醫院居家安寧團隊,一肩扛起所有病家,接案上山下海,曬太陽淋雨,現在有診所、衛生所加入居家安寧,共創回家安寧的港灣。台北榮總及淡水馬偕醫院團隊以多年經驗觀察到,經歷疫情的檢疫隔離,當家人都希望陪著病人走到最後那一刻,有越來越多人選擇回到家安寧善終。
文:陳婕翎、沈佩瑤、曾以寧(中央社記者) 疫情改變臨終地點的想法,醫院探視受管制,當家人都想陪伴病人走完最後一哩路,越來越多人選擇居家安寧,但安寧患者也可能染疫,病毒成了阻擋在病家與團隊無形的牆,勇敢醫護全副裝備,親赴病家,是差點被照顧壓力滅頂家屬的浮木圖片來源:《病有所醫?新加坡醫療體系之理想與現實》 醫療財務之組成情況(Koh, 2008)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新加坡人生大病時,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保護不至於負擔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,是政府以公立醫院,提供夠便宜的急性醫療護理給一般民眾。
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評論新加坡的保健儲蓄時,強調單以醫療保險的角度來看,比較像我們常用的自付額制(deductible),是種健康保險常用的配套措施,不是主軸。2001年我在中央健保局擔任總經理時,曾經接待過一位美國的學者艾利斯(Randall Ellis),他是波士頓大學的教授,他專攻健保的風險校正。依照自己的付費能力決定購買什麼樣的醫療服務,世界級的醫療品質,而且,完全沒有台灣健保的浪費。我的好友,國際上知名的「健保財務負擔公平性專家」,長庚大學的盧瑞芬教授,在本書英文版的序言就說:「我不是新加坡制度的粉絲……」,意思是她完全不吃這套。
其次,新加坡制是貧富兩級制(two tier system based on your ability to pay)。他提到教過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學生,在課堂上一直誇耀新加坡制度的效率,但在私下言談中,卻抱怨他的父母親因醫療的不便移居澳洲。
有趣的是後來許多國家都對退休族的新移民設下限制,重點在於老年醫療照顧的負擔沉重。您一定會問,如果將近一半的支出靠自己,那麼一旦生大病時,付不起醫療費用不就破產了嗎?答案都在書內,作者在書的最前面一開始就直接切入重點,這個不按讚不行。
當年正值中國大陸規劃「醫保」,據說李光耀先生會見了朱鎔基先生說:「中國人不適合西方的福利制度」,於是中國政府先推出「兩江試點」(鎮江與九江)後,於2000年全面實施以保健儲蓄為支柱的醫保制度。從這點可以看出,新加坡是追求經濟學上的效率,並不特別在意公平性,也不喜歡把資源投在老弱殘疾者的身上。
用一句我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老師所說的經典:「市場經濟在追求效率,並不在乎最後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,公平與正義不在本門課的討論範圍。這本書一開始就打破許多人對新加坡制度的迷思——「保健儲蓄」(Medisave)。」從這個角度而言,任何注重人權的國家要和新加坡比效率,好像兩邊比接力賽,一邊都是年輕氣壯,另一邊有部分是老弱殘兵,有的還要隊友幫忙揹。作者指出,新加坡是全球唯一的國家,基於主觀的制度設計,將醫療護理的財務責任由政府移轉到個人身上。
所以,新加坡制度是全球唯一,因為絕大部分自由民主國家無法認同這個立場,更遑論成為國家政策。沒想到,才實行幾年就發生「看病難、看病貴」的問題,至今未解。
新加坡醫療體系予以世界的啟示 那麼其他國家如何借鏡?首先,新加坡是富有的城市國家,窮人不多,也沒有距離遙遠、交通不便的偏鄉。這點,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中也一再強調,所以局外人很難一窺真相。
單憑這點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學不來。這個在90年代紅遍全球的制度,一時之間成為醫療體系的顯學,受其影響最大的是中國。